1. <meter id="t8hqd"><em id="t8hqd"></em></meter>
          <wbr id="t8hqd"></wbr>
          <video id="t8hqd"></video>
          <b id="t8hqd"><bdo id="t8hqd"><cite id="t8hqd"></cite></bdo></b>
        1. 珠海本土網,每日更新最新珠海新聞! 收藏本站
          您現在的位置:主頁 > 國內經濟 >

          跟蹤監督 讓中國隆安“那”文化走向世界

          標簽:文化 發展 保護 遺產 隆安  日期:2023-05-31 00:12
          隆安是我國稻作文化中心和世界,中心,中國,是壯族乃至中國稻作文化最集中,搶救第一,加強管理,文化旅游節為平臺,中國,等本土歌曲,推動中國
            廣西新聞5月29日電 近日,2023年中國·隆安“那”文化旅游節、那桐“四月八”農具節在南寧市隆安縣舉行,“歌韻那鄉”歌圩、民族趣味競技等豐富多彩的“那”文化活動吸引當地民眾及游客參與體驗。

            近年來,隆安縣人大常委會立足豐富的“那”文化資源,連續跟蹤監督,通過專題審議、專題調研、執法檢查等方式,把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發展工作融入人大監督過程,讓優秀歷史文化活在當下、服務當代,更好地彰顯“那文化之鄉”的文化軟實力。

            專題審議出實招

            2012年,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課題組以廣西隆安等地的野生稻為藍本,進行系統周密的研究后提出:分布于廣西的普通野生稻與栽培稻的親緣關系最近。近年來,通過考古學、基因學、民俗學等方面綜合研究表明,隆安是我國稻作文化中心和世界“那文化”中心。

            隆安縣人大常委會在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聽取縣政府關于“那”文化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提出了要啟動申報“那”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編制《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廣西隆安壯族稻作農業系統保護與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那文化挖掘、搶救、保護研究機構,把那文化與發展旅游緊密結合,加強民族文化隊伍建設,設立那文化保護與發展專項基金等建議,并形成審議意見要求隆安縣政府及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及時辦理。

            隆安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成立“那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各相關部門的職能職責,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那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取得很大進展。2012年,完成了10畝野生稻保護區建設工作,并申報“國家級隆安縣野生稻原生境保護區”。2013年,該縣被中國民協正式授予“中國‘那’文化之鄉”稱號。2015年隆安壯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統入選第三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6年,建成隆安縣“那”文化展示廳,2019年,婭懷洞遺址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萬建中認為,隆安“那”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外延廣泛,內涵深厚,對于稻作文化來說非常有代表性。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中國稻作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梁庭望表示:“隆安有著其他地方少見的稻作文化厚度,是壯族乃至中國稻作文化最集中、最燦爛的展示點,是個大亮點!

            執法檢查抓落實

            隆安縣人大常委會分別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執法檢查工作,依法跟蹤監督,并對相關工作提出意見建議:要把“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工作方針落到實處;抓好文物開發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要傳承好、保護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協調發展;要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力度,加強非遺保護傳承隊伍建設,加大非遺保護保障支持力度,進一步提升那文化保護、傳承、發展的水平。

            隆安縣人民政府認真貫徹實施文物保護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充分發揮“那”文化的資源優勢,不斷加強“那”文化宣傳、展示、交流和研究,持續加大“那”文化遺產、遺存、遺跡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保障力度,有效地促進“那”文化傳播、傳承和發展。

            據隆安縣第十六屆人大代表、縣文體旅游局黨組書記李立輝介紹,大石鏟是學術界公認的新石器時代稻作文化的標志性文物。隆安縣的大石鏟在種類和數量上均居世界之冠,縣內大石鏟出土遺址就有40多處,僅大龍潭遺址出土完整的大石鏟就有231把;婭懷洞遺址發現古墓葬和包括完整頭骨在內的人類化石、稻類遺存(植硅體),石器、骨器、蚌器及陶片等文化遺物以及大量的動植物遺存。隆安縣共有34個項目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列入自治區級有“隆安稻神祭”“那桐農具節”“壯族亥日”及“隆安壯族排歌”等11項,其中“那桐農具節”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預備名單,這些都得到很好的保護,對打造“那”文化品牌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專題調研促發展

            2022年,隆安縣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組成“那”文化專題調研組,深入喬建鎮婭懷洞遺址、大龍潭遺址、“那文化”展示廳開展實地調研,詳細了解隆安縣“那”文化挖掘保護和開發利用情況,提出要挖掘和保護“那”文化資源,加快推進“那”文化的開發利用,全力打造“那”文化旅游品牌,推動了隆安縣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的建議。

            隆安縣政府根據縣委統一部署,強化工作執行力,強化責任落實,全力以赴推動各項工作落實。首先是舉辦一年一度的“那”文化旅游節,充分展示獨具特色的“那”文化民俗,以“那”文化旅游節為平臺,大力發展具有“那”文化特色的原生態風景民俗旅游,“中國‘那’文化之鄉”品牌形象逐步提升,“那”獨特的文化魅力正燦爛綻放。

            其次是圍繞隆安豐富的農副產品,以“那”文化元素為特色,加快旅游商品品牌開發。做優特色旅游培育品牌,培育和打造“那”系列綠色食品和休閑食品包括“那”火龍果、“那”龍眼、“那”香蕉、“那”板栗、“那”雞(叮當雞)、“那”米(雁江香米)、“那”金銀花等。

            再次是創作了一批“那”文化文藝作品。通過組織本土藝術家進行創作、編排文藝節目,選用本地演員進行演出,確保原汁原味的“那”風情。先后出版了本土作家散文集《那之韻》,創作了《請你跟我去那鄉》《共同富起來》《跟著你向前走》《那就是幸!贰敦S收的季節》等本土歌曲,編排了舞蹈《“隆”躍》《幸福跺跺跺》《擔·壯漢》《幸!め劇返10多個本土歌舞節目,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展示,使“那”成為隆安最燦爛的文化符號。

            今后,隆安縣人大常委會還將一如既往發揮人大作用,認真履行職責,推動中國“那”文化之鄉、廣西普通野生稻基因多樣性的中心等形象深入人心,文旅產業發展取得重要突破,讓更多人走進“那”文化,讓中國隆安“那”文化走向世界。(完)

          最近更新
          熱門排行
          推薦閱讀